提高養老保障成效的著力點
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高齡、空巢、獨居、留守、失能老年人數量快速增加,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不僅影響社會民生而且關系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一個重大問題。為了全面建成具有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更好地關愛老年群體,應當堅持共享發展理念,集約利用養老保障資源,提升養老保障成效。
共享:搞好養老保障頂層設計
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實現制度完備化。堅持公平原則,實現人人享有養老保障。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都應當被納入到養老保障制度體系中,提供物質、照料和精神基本保障。養老保障目標群體不因戶籍、職業等后賦特征而有區別。通過社會保障登記制度消除保障死角和重復參保,做到應保盡保。堅持底線原則,實現待遇保障基礎化。實行國家階段基礎養老金制度,所有群體共享相同標準基礎養老金。同時,根據年齡層次制定階段基礎養老金標準,更好保障高齡老年群體生活。基礎養老金標準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動態調整,所有群體一調俱調。
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管理體系,實現管理高效化。堅持法治化要求,提高養老保障管理運行制度化水平。設立老年養老和福利事業統一管理機構,建立養老主管機構唯一、執行機構多重的“金字塔形”組織形態,加強養老保障資源供給規范化建設,暢通養老保障資源傳遞渠道,加強養老保障資源分配與使用監管。堅持高效化要求,提高養老保障管理應急反應能力建設。設立市場跟蹤與監測機構,及時反映和應對老年群體養老保障新需求,評估和吸收養老保障市場機制創新。更新管理理念,優化組織體制,系統推進養老保障管理整體水平。
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實現服務可及化。堅持適應原則,推進養老服務本土化。根據我國養老文化和現實國情推動建立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對國外先進養老服務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堅持增權原則,提升老年群體養老服務資源獲取能力。營造積極養老文化氛圍,提高全民養老意識。重視精神保障需求,開發新型養老服務項目。推行健康中國老年行動計劃,以提高身體機能和增強心理素質為目標,推進老年群體養老服務資源獲取能力建設。突出抓好中間層次社區養老功能發揮,增加資源獲取便利性,提高養老服務可及性。
協同:發揮公共政策合力
公共性與市場化相結合。在堅持養老保障政策注重公共性前提下為市場化參與提供支持。隨著國民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老齡化進程中的“老”“大”“難”特征將日益明顯,養老保障政策要在長時期里堅持公共性,遵循養老保障支出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確立強制性的養老保障服務籌資機制。同時要引入市場參與機制,引導和鼓勵多元社會支持網絡參與養老保障事業。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多類型養老保險產品,通過稅延養老保險為國民參與商業養老保險提供政策支持。
普遍性與個性化相結合。養老保障政策要在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基礎上為全體國民提供無縫覆蓋的制度保障。養老保障服務政策要以全體國民為目標群體,同時要針對高齡、空巢、獨居、留守、失能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制定特殊群體養老保障政策,為特殊群體個性化養老保障服務需求提供支持。養老保障政策要考慮到地區差異和民族差異。堅持國家基本保障的同時實行符合地區實際和民族文化的養老保障模式。
制度性與產業化相結合。制定和完善與養老有關的房地產、財政金融政策,建立養老物質保障經濟支持體系,推進養老地產、老年金融相關老年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制定和完善養老照護政策,建立養老照護體系,推進日常照顧與長期照護均衡發展。制定和完善養老保障精神需求支持政策,實施家庭成長政策,強化家庭功能發揮。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強社區公共服務共建能力,提升社區公共服務共享水平。培育和推進老年文化產業,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推動慰老文化產業發展。
共治:擴大養老支持網絡
發揮政府綜合指導作用,確立養老保障發展目標。根據人民群眾養老需求和國家綜合實力,確立老有優養的養老保障目標。依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調整國家基礎養老金標準,改善老年群體物質保障;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提高老年群體生活照料水準;建立精神需求多層次保障機制,提升老年群體養老生活質量。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和能力培育,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建立政府發展養老保障目標責任制,制定政府推進養老保障目標考核體系,加強政府責任審計與責任追究,提高政府效能。
發揮社區支持主體作用,強化社區養老支撐地位。社區連接家庭與政府,在家庭之外扮演個體精神生活場所角色,在政府之外扮演養老資源分配場所角色,并與市場一起互相補缺,共同提供養老保障服務。改變當前養老服務資源投放網絡重復建設現狀,確立社區支持主體地位。發揮社區社會治理中間層作用,推動養老保障服務多由主體負責制向單一主體負責制轉變,確立養老保障社區負責制,使社區成為養老服務資源接收主體和養老保障管理實施主體。增強老年群體社區養老意愿,提升養老服務資源傳遞與分配效率,提高社區養老覆蓋面。
發揮市場示范引領作用,創新養老保障類型模式。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實行公平準入,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養老服務資源,應對養老服務需求細分要求,創新養老保障模式。推動基礎化家庭養老、主體化社區養老、市場化機構養老模式均衡合理發展,保障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滿足高端化養老需求。加強政府與市場合作,通過公共服務資源與民營經濟資源合作,發展公私合營的市場化連鎖養老機構,擴大和繁榮養老服務市場規模,引領養老服務產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轉型升級。
發揮家庭倫理保障功能,強化養老社會保障心理基礎。加強家庭交往能力建設,提高家庭社區互助參與度,增進家庭與社區互助組織聯系,提升老年群體與社區互助組織的親近性。加強家庭文化功能建設,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多形式家庭—社區文化活動,增進社區共同體意識,為多元文化家庭融合提供支持,提高老年群體社區生活信心。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塑造積極健康的家庭倫理秩序,提高家庭成員養老能力與養老意愿,降低老年群體與家庭的疏離感,強化老年群體養老社會保障心理基礎。
集約:提升養老保障成效
改革養老保障理論供給優先取向,突出服務效果導向。當前我國養老保障事業擁有較全面的資源供給主體,建立了較充分的資源供給渠道和較完善的供給機制。民政、衛生、人社、住建、老齡委等部門都有相應的養老資源供給與服務路徑。但養老服務資源供給與養老受益群體所獲取的養老服務不相對應,供給主體與供給客體之間存在巨大落差。要在梳理整合養老服務資源供給主體的同時,優化設置養老服務資源供給渠道,突出服務效果導向,推動養老服務由補缺型向普惠性轉變,提升養老群體受益度。
優化養老服務運行機制,轉變政府角色地位。政府要逐步退出養老服務資源直接供給角色,通過財金政策支持、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大對各類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支持力度,使養老服務資源通過市場渠道進行優化配置,同時加大政府監督力度,提高養老服務資源利用效率。發揮政府指導和協調職能,推進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開展合作,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創新養老服務資源供給,建立社區社會福利館。整合歸并現有養老服務社會支持網絡資源和功能,推廣建立社區社會福利館,促進養老服務資源供給由多向渠道向主干渠道轉變,使社區社會福利館成為養老服務資源核心承載體,提高養老服務資源供給落地率。發揮社區社會福利館資源集中、功能齊全、公益為主、獲取便捷等優勢,推動老年群體走出家庭走進社區,獲取物質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全面保障,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高養老服務資源實際使用率。
上一篇:中國式以房養老能否行的通?
無需注冊 快速免費咨詢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