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本人自愿放棄購買社保,吃虧的究竟是誰
有些人覺得自己工作替換過于頻繁,或者說自己年輕還有揮霍的資本等,寧愿選擇讓單位給予一定補貼,也不愿購買社保,而有的單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也就同意了該做法。那么,員工自愿放棄購買社保,吃虧的到底是誰呢?小編為你解答。
一、案件概要
現年23歲的張先生大學畢業后,去年底就職于一家軟件公司,從事軟件開發工作。他考慮到只是臨時就業,且自己較為年輕,當公司多次要求其提供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相關材料時,張先生以各種理由推辭。在公司向其說明未繳社保的潛在法律風險后,張先生出具證明,聲明系個人原因放棄社保,表示愿意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并要求單位將社保費折成補貼支付。
2014年12月25日,張先生下班回居住地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傷,經交警認定其無責。后經人社部門認定為工傷,并經鑒定符合十級傷殘標準。張先生傷情康復后,今年3月17日來到公司,提交了書面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以公司未為其繳納社保為由,單方提出解除勞動合同。
由于雙方多次協商無果,近日,張先生來到連云港開發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請求裁決公司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及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共計12萬余元。
二、爭議焦點
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并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同時履行的法定義務。當勞動者出于真實意愿表達而自愿放棄社保權益的,其書面承諾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三、案例解析
開發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為,《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是法律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設置的強制性條款,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同時履行的法定義務,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勞動者均不能隨意處分這項權利義務,不得以任何形式、理由予以減免。
本案中,張先生給公司以書面承諾,表示自愿放棄社保權益,違反了相關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一種無效的法律行為,其承諾不具備法律效力。作為無效協議,對公司及張先生均沒有法律約束力,故公司應該承擔因未為張先生繳納社保帶來的法律責任。綜上,仲裁委支持了張先生的所有仲裁請求。
上一篇:養老保險斷了怎么辦,有什么影響
下一篇:養老保險繳夠15年能否中斷繳費
無需注冊 快速免費咨詢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