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派遣暫行規定》的亮點有哪些
核心內容:與《勞動合同法》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相比,《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在多方面對勞務派遣做了進一步明確規定。那么,《勞動派遣暫行規定》的亮點在哪里呢?下面,勞動法律網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一,明確規定輔助性崗位的確定須經民主程序。
勞務派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靈活的用工方式,有存在的合理性。但長期以來,用工單位很多是在主營崗位上長期使用派遣員工,以求降低用工成本和規避法律風險,侵害了勞動者的權益。雖然修改后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崗位上使用,并將臨時性崗位確定為不超過六個月,但輔助性崗位如何確定成為難題。由于各用工單位情況不一,崗位千差萬別,很難在定性上做統一規定,在程序上加以監督和控制則成為選擇。對此,《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用工單位決定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的輔助性崗位,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并在用工單位內公示。這一規定具有重要意義,它充分發揮了職工和工會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作用,成為《勞務派遣暫行規定》最大的亮點之一。
二,確定了勞務派遣的用工比例。
用工比例一直是勞務派遣中一個關鍵且敏感的問題。據統計,一些用工單位的派遣員工比例已超過50%,有的甚至達到70%。大量使用派遣員工,不僅派遣員工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易產生爭議,更重要的是派遣員工普遍沒有歸屬感,從長遠上影響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同時也與派遣用工的補充性用工的本質不符。《暫行規定》將用工單位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控制在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這一比例的確定既考慮到勞務派遣的本質也兼顧到我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看是比較合理的。
三,進一步具體規定了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的義務,并注意到與《勞動合同法》的有效銜接。
近年來,由勞務派遣引發的勞動爭議呈不斷上升的態勢,涉及勞動合同解除和社會保險尤其是工傷保險的爭議更為常見。對此,《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在《勞動合同法》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在勞動合同解除、工傷認定、社會保險繳納中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這些規定無疑將極大保護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將有利于勞務派遣爭議的處理。
四,試圖堵塞用人單位以承攬、外包等名義規避法律的漏洞。
在勞務派遣一系列法律出臺后,一些用人單位將勞務派遣用工轉為承攬、外包等形式,意圖規避法律的制約。為此,《勞務派遣暫行規定》規定,用人單位以承攬、外包等名義按勞務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勞動者的,按照本規定處理。這一規定很有意義,但如何區別真正承攬、外包與以承攬、外包名義轉嫁勞務派遣用工,還需進一步界定。
推薦閱讀:
下一篇:勞動派遣同工同酬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