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聘后償補金怎么拿
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正在職的勞動人員,大部分都會關心失業的問題,畢竟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與他們競爭。那么由于各種原因與就業單位解約或被工作單位解聘了,失業人員的補償金要怎么拿?這是許多勞動者都關心的問題,就以上內容,整理出資料如下。
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目前越來越多的員工是以和原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方式“跳槽”的。那么,在這過程中,哪些人可以拿經濟補償金?如果拿的話可以拿多少?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最近出臺了有關政策,對此作了詳細界定和說明。
據介紹,有七類人員在解除勞動合同時,單位應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工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單位另行安排的適當工作的;因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調整崗位仍不能勝任的;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且雙方又不能協商一致變更勞動合同的;屬單位經濟性裁員范圍內的;單位與勞動者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由于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致使勞動者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由于單位沒有按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致使勞動者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在終止勞動合同的人員中,如果是在1995年12月31日以前與單位簽定或續簽勞動合同的原固定制職工和從社會上錄用的合同制職工,1995年12月31日以后勞動合同期滿,企業不愿與其續訂合同的,可按規定享受經濟補償。
那么,補償金究竟可以拿多少呢?這要看員工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長短。工作年限每滿一年,單位便應支付相當于本人1個月工資收入的補償金,但一般不超過12個月(特殊情況可例外);工作年限不滿一年的,按一年標準支付。
勞動保障部門還對月工資收入作了具體解釋:它是按該員工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月實得工資性收入計算出來的(實得工資性收入是指國家規定列入工資總額統計的工資性收入,包括工資及各類獎金)。如果算下來月工資收入低于本市規定的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但是,也有些員工的月工資收入是難以準確計算出來的,例如有些單位與職工采用承包經營方式,每月上繳一定費用后,其余全部歸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可以協商確定經濟補償金。如果協商不成,則應按同期該單位職工的平均月工資收入計算。如果連這個單位的職工平均月工資收入也算不清,那就應該按上一年度全市職工平均月工資收入(1999年為1178.9元/月)標準來支付經濟補償金。
解聘后,就可能意味著勞動者失業等問題,有可能勞動者與所在工作單位簽訂了相關合同,但不知道關于解聘后補償金的問題是否詳細,小編建議不管是正在工作的或剛遭到解聘的工作人員都應注意解聘后償補金怎么拿的問題,這有利于解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也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上一篇: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可以拿失業金嗎?
下一篇:解聘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