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職業性中毒的常見問題
核心內容:職業中毒是我國目前最嚴重的職業病之一,在一些行業職業中毒呈現集中群發的趨勢,致使群體性職業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法律快車小編總結職業中毒案例得知,絕大部分是由于職工缺乏職業衛生基本知識、防護意識淡薄、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導致。以下小編為您傳遞職業衛生基本知識和有關常識,防患于未然。
1、什么是職業性中毒
人們在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因接觸化學毒物引起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短時間接觸高濃度毒物會導致急性職業中毒﹔長期接觸超標、濃度水平較低的毒物會引起慢性職業中毒。慢性職業中毒危害面廣,潛伏期長,應提高警惕并引起高度重視。
2、化學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化學毒物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進入人體,還會對皮膚、眼睛等黏膜造成刺激。
(1)呼吸道:大部分職業中毒都是毒物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然后進入血液,隨體液循環停留并蓄積在肝、腦、腎等臟器中,作用快,毒性強。
(2)皮膚: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有些毒物被皮膚吸收而致人中毒,如有機磷農藥、硝基化合物等,還有一些刺激或腐蝕皮膚,如接觸玻璃纖維、酸堿液等。
(3)消化道:經由污染的手,或被污染的水杯器皿等,將毒物帶入消化道而致職業中毒,如進食被鉛等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及誤服毒物等也可導致中毒。
3、可接觸到化學毒物的環節
化學毒物可能出現在生產的重點環節有:(1)原料開采與提煉:開采過程中可形成粉塵,如錳礦中的錳塵﹔逸散出蒸氣,如汞礦﹔冶煉過程中可產生大量蒸氣或煙,如煉鉛。(2)材料搬運與儲藏:液態材料因包裝滲透而經皮膚進入人體,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貯存氣態毒物的鋼瓶泄漏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 (3)加料:在加料過程中,固態原料可導致粉塵飛揚,液態原料有蒸氣溢出或有液體飛濺。(4)化學反應:某些化學反應如控制不當或加料失誤可導致意外事故發生,如產熱或產氣的反應進行太快可發生冒鍋或沖料,使物料噴出反應釜,化學反應過程中釋放出有毒氣體或蒸汽,有的可同時帶出有害霧滴。(5)工業三廢處理: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氟化物、汞、鈹化物等。(6)檢修:管道、設備維修、檢修,容器清洗等過程可有氣體逸出,或有液體溢出、噴濺而污染雙手或體表等。(7)其它:如進入地窖、陰溝、礦井下廢巷道或清除化糞池時,會有硫化氫逸出等。
4、導致急性職業中毒的物質
急性職業中毒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毒物一次或短時間至數小時內,大量進入人體后所引起的中毒。直接導致急性職業中毒的化學物質較多,主要以硫化氫、一氧化碳、氯氣、氨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及其同系物、金屬和類金屬等為主,不同行業引起急性職業中毒的化學物有所不同。
5、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崗位
急性職業中毒事故以化學、制造、水處理、開采、建筑等行業多見,清洗、檢修、生產、采礦、挖掘等崗位的危險性較高。
6、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常見原因
(1)作業人員缺乏職業健康安全教育,防護意識差。(2)作業人員沒有使用個體防護設備或使用的防護用品不當。(3)作業場所沒有密閉通風排毒設施或排毒效果不好。(4)作業崗位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作業人員違反安全操作規程。(5)設備跑、冒、滴、漏,或設備故障、設備沒有維修、檢修。(6)施救人員沒有防護時的盲目救援、不當救援等。
7、如何預防職業中毒
用人單位應對作業場所使用或產生的毒物種類進行識別,通過現場檢測評估勞動者的暴露水平,采取綜合管理措施:(1)工程控制措施:如改進生產工藝,采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生產中盡可能機械化、自動化和密閉化,減少勞動者接觸毒物的機會﹔加強通風排毒等。(2)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職業中毒預防管理制度,建立崗位操作規程,保障現場監測、工程控制設施及個體防護用品的有效運行和使用等。(3)加強個體防護:個體防護用品可以進一步降低危害水平,合理使用,可以將危害水平或強度降低到職業衛生標準規定的水平以下,是工程控制措施的有效補充,也是最后一道防線。(4)加強健康教育,普及職業衛生知識,嚴格操作規程。(5)做好職業健康監護,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定期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及時調離職業禁忌工作崗位。(6)消除和控制環境污染,使毒物的排出量低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限值。
8、預防職業中毒的個體防護
(1)根據毒物存在的形式和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護,個體防護用品包括各類呼吸器、安全防護眼鏡、護目鏡、防護面屏、防護服、防護帽、防護手套和涂抹類皮膚防護用品等。(2)有毒物質如果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就必須采取呼吸防護﹔毒物經皮膚吸收,或作業中手直接接觸毒物,應重點考慮皮膚防護,包括使用防護手套和防護服﹔如果毒物刺激眼睛,或作業方式導致毒物噴濺傷及眼、面,應采取眼、面部的防護。(3)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還應設置必要的衛生設施,如盥洗設備、淋浴室、更衣室等,對能經皮膚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還應配備皮膚和眼沖洗設施。
9、選用適合的防護用品
(1)用人單位應對作業場所可能存在的職業危害進行辨識,并對作業人員可能暴露的風險進行綜合評估,按照國家法規、標準要求配備安全、有效的個體防護裝備。(2)作業人員使用的個體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標準,對于屬于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的,要取得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認證,產品包裝上要有綠色LA認證標志。(3)選用的個體防護用品必須適合使用者特點和作業環境要求,提供必要的舒適性和作業便利性。(4)各類個體防護用品共同使用時,彼此之間不能相互干擾。(5)在未使用有效、適合的個體防護裝備情況下,嚴禁作業人員進入高危害作業場所作業或救援。
10、個體防護用品使用及維護
(1)認真閱讀個體防護用品使用說明書,了解使用和維護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使用限制﹔有任何疑問,及時咨詢本單位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人員或產品生產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2)加強日常學習和培訓,對各類個體防護用品的結構和使用注意事項有充分的理解,同時應加強佩戴練習,提高正確佩戴速度。(3)口罩、半面罩、全面罩等密合型呼吸器與使用者臉面部的密合是非常重要的,用人單位應為使用人員提供適合性檢驗。(4)進入有害環境前,應先佩戴好個體防護用品。對于密合型面罩,使用者應先做佩戴氣密性檢查,以確認密合。(5)在有害環境作業的人員應始終正確佩戴個體防護用品。當使用呼吸防護用品過程中感到異味、咳嗽、刺激、惡心等不適癥狀時,應立即離開有害環境,并報告安全管理人員,由安全管理人員進行故障排除﹔若無故障存在,應檢查呼吸防護用品,并更換有效的過濾組件。(6)濾毒盒、罐對有毒有害氣體或蒸汽的防護時間是有限的,如不及時更換,使用者會超標暴露,非常危險,切忌不能靠感覺味道或刺激性來判斷其是否失效,應根據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作業場所的溫度、濕度、勞動者作業強度等條件確定使用壽命,并建立更換時間表,及時更換。
上一篇: 職業病診斷標準
下一篇:員工職業健康體檢指南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
職業病知識排行榜
- 01職業性防治的操作規程內容?
- 02職業病賠償標準怎么界定?
- 03職業病診斷的原則是什么?
- 04新型職業病可以認定嗎?
- 05高危行業職業病怎么防?
- 06職業病病因及預防方法
- 072016職工申報職業病傷害的程
- 08 職業病診斷標準
- 09職業病的構成要件及特點
- 10高溫工作中暑算職業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