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國人認為自己是“弱者”
當前,中國持續快速發展,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了,腰板越來越硬了,可心靈卻越來越“脆弱”了。一項針對公眾心態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干部受訪者達45.1%;公司白領受訪者達57.8%;知識分子(主要為高校、科研、文化機構職員)受訪者達55.4%;而網絡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則高達七成。(12月5日《人民論壇》)
這樣的調查結果不過證明了一個政治常識:如果一個社會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那么,沒有一個群體能幸免于難,沒有誰鐵定就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剝奪的命運,沒有一個人不是弱者。即使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掌握著權力的人,即使有些人很多時候是侵犯別人權利的人,即使他們是不完善法律的既得利益者。
權力終會失去,而公民的身份是恒定的,是每個人平等擁有的身份。如果這種法律意義上的身份缺乏權利保障,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弱者。
來看看官員在缺乏法律保護下是怎么成為弱者的。許多官員抱怨說:雖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逐步推進,但不少地方依然存在論資排輩現象,甚至“潛規則”盛行,很多官員因沒有背景,成為官場“弱勢群體”——這個很明顯,吃的就是缺乏法律保護的虧。如果官員晉升完全依賴法律,“憑能力獲得晉升機會”形成剛性的法條,“沒有背景”就不會成為“弱勢群體”的代名詞。
還有,官員抱怨說:嚴厲的問責制度和強大的網絡監督面前,自己成了弱者。這是現實,某條丑聞一旦被媒體曝光,輿論如潮地抨擊,公眾人人喊打,官員在輿論板磚下看上去似乎成為弱者。這其實也源于法律的缺位,由于問責制的不完善,官場內部缺乏嚴厲的問責,民眾不信任官方處理,對官員帶著怨憤情緒,自然會選擇一種激烈的態度將矛頭指向相關官員。
官員,不要沉迷于權力帶來的利益幻覺中,只有保護每個人權利的法律,才能也使官員的權利獲得制度性的保障。
上一篇:敦化市職工醫保擴面工作成效顯著
下一篇:浣東街道:部門聯動調處勞資糾紛
無需注冊 快速免費咨詢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