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職工的自殺是破窗效應
常言道“事不過三”,可是富士康跳樓事件卻一個接一個,接連創下“八連跳”記錄。花樣的年華,多彩的青春,年輕生命的自我終結,真令人痛惜不已!深入研究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原因及一般規律,有助于“對癥下藥”,遏制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當事人為什么會產生自殺行為?迄今為止,自殺之謎尚未完全解開。但學術界對此有各種理論或假說予以解釋。
“自殺的潛在傾向”說。其典型代表是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每個人都有所謂“自殺潛勢”,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強弱程度因人而異罷了。這種潛在傾向的強度在嬰幼兒時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環境給個人造成的恐懼、憂慮,失意及愛憎。那些因各自的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當的自殺潛在傾向;反之,自殺潛在傾向較小。自殺盡管是自我毀棄,但仍是一種自我表現,是為尋求補過或解脫的唯一可行方式,因而是“超快樂原則”的最高形式。
“自殺的遺傳本源”假說。即由父母直接傳遞給子嗣的自我毀滅的傾向和特性,成為一種生理機制,處于半自發狀態,使后代一旦處于相同情境時即做出與前輩相同的舉動來。觀察也似乎真的表明這種遺傳的存在:自殺在某個家庭有規律地重復出現,甚至連自殺的方式都一樣。有的家庭的自殺者喜歡上吊,有的家庭則喜歡窒息或跳崖。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曾有一位G先生,死后留下七個孩子和200萬元遺產,他的所有七個孩子都得到一份遺產,有的還使自己繼承的遺產增了值。沒有一個遭遇什么不幸,包括任何病痛折磨。可在40年中,所有七個孩子都先后自殺了。”另外,大家熟悉的作家海明威是死于自殺,其叔父和弟弟亦是自殺身亡。這些幾代人都同時不斷受到自殺沖動刺激的例子似乎證明了自殺確實具有一定的遺傳性。“自殺的病源”原理。精神病學家茲爾布格通過對大量的住院病歷的研究指出:“自殺可看作是精神病人的本性發展過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種精神病患者之中。”如臨床上常見的躁狂型自殺(因幻覺或譫妄,病人自殺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險和恥辱,或者服從來自上蒼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殺(極度沮喪和憂郁,歡樂對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門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殺竟成了思維無法控制的本能需要);沖動型自殺(突然出現的一種病態沖動,找不出任何自殺動機或原因);神經衰弱亦有可能導致自殺(一個紛亂的外界刺激環境會令神經衰弱者衰弱的神經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為其自殺念頭產生的溫床。)由此茲爾布格得出結論:“精神病學中不受自殺沖動影響的單一的精神病實例是不存在的。”
“自殺與天象因素有一定聯系”的推測。認為:氣溫氣候對生物體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誘發自殺傾向的作用。原因是外在氣溫突然而劇烈的變化,會擾亂生物體的內分泌和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如果此時不注意調節,就有可能出現一種譫妄癥,從而產生自殺念頭和行動。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每年春季自殺率有所上升;過高或過低的氣溫也可能誘發自殺發生。
“自殺是社會模仿”的理論。持這一理論觀點的是法國社會學家加布里爾?塔爾德。他認為:自殺有很強的傳染性,這種傳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響、特別是受自殺意愿影響的人當中格外普通。有事例證實不同的自殺者總是相互模仿,甚至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曾經在德國一家醫院的一個黑洞洞的過道里,有15個病人相繼吊死在同一個掛鉤上,撥掉掛溝后,自殺隨之消失。”
“自殺與社會現實有關”。持這一觀點的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愛米爾?杜爾凱姆。杜爾凱姆用大量事實和統計數據說明:自殺不能用個人的形式加以解釋,從自殺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職業集團、經濟活動)中,才能找到某個人自殺的根源和背景。根據誘發自殺的不同社會根源,杜爾凱姆將自殺分為三類:利己型、利他型、動亂型。按照他的解釋,利己型自殺是個人與社會聯系脫節,缺乏集體支持和溫暖以至滋生孤獨感、空虛感和生存的悲劇感而造成;利他型自殺是個人為某種信仰或團體竭盡忠誠而獻出生命;動亂型自殺則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個人感到社會適應不良甚至適應困難而產生極大恐慌、困惑時所致。
更多勞動法內容盡在勞動法律網http://www.719521.com
上一篇:高僧能否解富士康的跳樓“魔咒”
下一篇:富士康坦言管理制度存漏洞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