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勞動糾紛嘗試“流動仲裁庭”方便群眾
今天,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科企社居委四樓會議室,兩張桌子和四把椅子便臨時搭起了勞動爭議“流動調解仲裁庭”。上午9點16分,一起勞動糾紛案在這里開庭。
申訴人夏某原是某酒店水電工,因在工作期間突然被辭退,要求酒店方給予加班費、年終獎等經濟補償,但遭到拒絕。于是,夏某申請了勞動仲裁。
“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間,每天工作24小時。按加班費每天60元計算,應給我加班工資4320元。”夏某在開庭審理時,拿出了一張泛黃的簽到單,底氣十足地說。
夏某的“老東家”接過這張簽到單,翻看了一眼說,“我們有專門的簽到本,必須要負責人簽字。現在你拿一張紙來,我們是不會認同的。”
“你們的簽到本沒有我簽字,我也不能認同。”夏某昂起脖子,立即進行反駁。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審理,因雙方爭議較大,該案最終沒能達成調解。仲裁員庭后告訴記者,他們將積極找雙方協商,努力促成和解。
據了解,這是蜀山區“流動調解仲裁庭”首次開庭,也是該區勞動仲裁機構創新工作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該區人社局勞動仲裁科科長陸云添告訴記者,這種新模式是把仲裁庭庭審的整個過程搬到社區、企業、群眾中去,對簡易案件,現場開庭審理調解;對較復雜的爭議案,適時就近開庭審理,改變原來坐等群眾上門、辦案周期長等狀況。
“原來群眾從申請勞動仲裁到開庭審理至少要跑四五趟,耗時一個月左右。如今有了流動仲裁庭,像這起案件從申請到開庭只用了短短一周時間。”陸云添說。
“流動仲裁庭”在群眾身邊公開審理全過程,還邀請群眾及企業參與聽庭,這不僅增加了仲裁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還以仲裁案件處理和以案釋法等鮮活方式,向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實現法律效應和社會效應的有機結合,達到“解決一起勞動糾紛、教育一片群眾”的目的。
“雖然今天沒拿到錢,但這種開庭方式還是很好的。既公開,又方便,誰是誰非攤開來講,讓人很放心。”夏某說。
“‘流動仲裁庭’工作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方面還不成熟,需要邊做邊總結邊完善。”陸云添告訴記者,該區下一步將把“流動仲裁庭”搬進一些企業數量多、人員成分復雜、勞動糾紛多發地,擴大其影響力,打造惠民服務新品牌。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