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勞動關系補償要交幾個點的稅?
用人單位聘用員工之后,不僅需要給員工辦理五險一金,而且還要給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但是有的時候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期限還沒有到,用人單位有時候可能就會把該員工辭退,這時候用人單位就需要給勞動者一定的補償,那么解除勞動關系補償要交幾個點的稅?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解除勞動關系補償要交幾個點的稅?
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屬于職工薪酬的核算范疇,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職工薪酬的內容主要有八項,其中第7項就是"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因此,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屬于職工薪酬的核算范疇。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第四條規定"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除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外,應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一)應由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負擔的職工薪酬,計入存貨成本或勞務成本。
(二)應由在建工程、無形資產負擔的職工薪酬,計入建造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成本。
(三)上述(一)和(二)之外的其他職工薪酬,確認為當期費用。"因此該補償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按照收益對象歸集的原則不適用辭退補償。
又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第六條規定"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或者為鼓勵職工自愿接受裁減而提出給予補償的建議,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損益。一是企業已經制定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即將實施。該計劃或建議應當包括擬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的職工所在部門、職位及數量。根據有關規定按工作類別或職工確定的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補償金額。擬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的時間。二是企業不能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建議。"
結合上述的兩條規定,辭退補償的會計分錄應當是:
借:管理費用—辭退補償
貸: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
二、辭退員工補償的稅務處理
1、辭退補償的企業所得稅方面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且為對辭退職工經濟補償的扣除做進一步的限制,因此,該支出可以全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2、辭退補償的個人所得稅方面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文件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
綜上所述,企業支付給職工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支出當期一次性支付的應在當期費用中列支;補償款項超過一年支付的辭退福利計劃,企業應當選擇恰當的折現率,以折現后的金額計量應計入當期管理費用的辭退福利金額,該項金額與實際應支付的辭退福利之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在以后各期實際支付辭退福利款項時,計入財務費用。稅務方面原則上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但要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個人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如超過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外的部分,要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以上內容,就是下面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勞動關系解除補償稅率是多少等知識,大家如果有用了這方面的內容可以認真閱讀本文內容。用人單位辭退員工是件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由于原因、情況等的不同,用人單位在辭退員工之后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辭退員工一定的補償。
上一篇:臨時用工協議合法嗎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